close

這篇文章是改自67年前我在哈佛商業評論寫的總編輯通告,但有感於最近智慧手機產業以及平板產業的轉變,決定把此文發到部落格來,以下為文章全文:

 

追求成長是每個人、企業、產業以及國家的重要目標,成長的管道很多,在排除非有機性的因素後,創新和改革似乎是最多人在討論的課題,但從未聽說有人從利用對手「成見」來談成長。

 

墨西哥預拌水泥業者Cemex,它沒有任何了不起的新產品,定價也沒有比較便宜,產品也沒有比較好用(水泥就是水泥,沒有甚麼太大差異)。但祕訣就在於Cemex從客戶的立場出發,它了解客戶所在乎的是準時交貨與彈性訂貨,因此可以收取更高的單價,並從競爭對手搶到更多的生意,讓它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水泥業公司。Cemex也沒有改變這個行業特性,可是它從銷售產品導向變成「服務」導向,競爭對手大都無法理解Cemex為何會贏,儘管有少數對手弄清楚了Cemex的作法,但也很難仿效這家業者,因為要從事「服務」所需要的人才、專業都不一樣,更重要的是競爭對手的「成見」妨礙了一切。

 

IBM發明了個人電腦,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和中央處理器所需的技術,對IBM而言根本就是小兒科,但IBM把這兩塊市場賞給了微軟和英特爾,IBM絕對有技術和財力主導個人電腦的市場(IBM擁有許多個人電腦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和專利,那時候的財力更是驚人),但IBM的人才和專業卻不適合經營個人電腦產業,最要命的是IBM的「成見」(認為市場小、利潤低)讓它漠視個人電腦的無限未來。

 

那軟體巨人微軟呢?它也好不到那裡去!它錯估瀏覽器在技術與市場的重要性,讓網景(Netscape)在1995年紅透半邊天。技術上來說瀏覽器涉及很多網路的標準,瀏覽器標準又跟後端的網路伺服器息息相關,進而影響到伺服器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的市場。為了迎戰網景這家「小」公司,微軟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,一開始Internet ExplorerIE)用送的也沒人要,於是只好再把IEWindows作業系統以技術架構的方式「整合」在一起,此舉卻成為微軟壟斷官司最後一根稻草;不論是網景的技術還是營運模式,要仿效一點都不難,微軟跟IBM犯的錯都一樣,微軟以軟體的「成見」看待網際網路的「成長」,IBM以大型電腦的「成見」看待個人電腦的「成長」。

 

本文的例子其實跟行銷的最基本原理並無二致,所有的案例都有一個共通點:這些成功的業者都重新從客戶的角度思考,了解客戶真正的問題所在,並評估哪些問題是自己有能力解決;接著他們再發展出相關的服務和生產流程,一方面滿足了客戶的需求(解決問題),另一方面也建立了進入障礙(讓對手難以模仿)。

 

現今的生產(模仿)技術非常進步,產品生命週期卻很短(因為對手可以用生產技術來突破模仿的難度)。但人類思維上的成見根深蒂固,難以改變,管工廠的人很難跳到服務業,原因不在服務業有什麼樣的技術難度,而是固有的「思維」與「心態」築起了最大的障礙。企業老闆、高階主管以及基層每位員工如何能夠隨時調整固有的心態,不斷學習新的作法,是必須跨越的難關。

 

從策略思考的角度來看,「成見」是危機,也是機會。正因為大多數領先者的一成不變、自以為是,才可能讓少數新秀見縫插針、後來居上,成為最後的贏家。善用既有業者的成見來建立本身的競爭優勢和進入障礙,往往比其他競爭策略的成本要低、成效要高。

 方滿階

 

arrow
arrow

    JeremyF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